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技动态》2024年第20期:关于强化科技支撑助推我省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来源:《农业科技动态》2024年第20期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24/8/1已阅览:2628次 分享到:

 

农 业 科 技 动 态

 

2024年第20期

(总第914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4年7月22日

专家建议

关于强化科技支撑助推我省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摘要大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战略性物资,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四川大豆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但产需缺口巨大。四川大豆科技支撑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科研队伍力量不足、科技创新深度不够、种业体系建设不全、机械化生产水平低、技术推广重视不足等问题。建议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健全良种繁育体系、研发引进机具装备、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助推我省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是重要的大豆种植生产国,总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由于耕地面积限制、单产水平较低等原因,大豆对外依赖度高达80%以上。近年,四川省大豆种植面积增速居全国第一,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三,是全国大豆种植新兴地区之一。近3年平均亩产150kg以上,是全国平均单产的1.2倍,但仅为美国平均单产的60%、世界平均单产的70%,产需自给率仅40%,亟需加强科技支撑推动我省大豆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发展现状

 一是全省正持续加力扩种大豆2022年以来,四川将大豆扩种目标任务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统筹整合中央、省级专项资金支持大豆扩面提产,充分调动了农户种植积极性。2022年,完成大豆播种面积780万亩,亩产157kg,总产量超过120万吨。2023年,四川省加力扩种大豆油料,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大豆播面达到831万亩。

 二是四川大豆蛋白质含量全球最高。四川是中国高蛋白非转基因大豆的优势产区,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大豆蛋白质的形成和积累。美国等国外的大豆蛋白质含量在35%左右,国内平均水平为40%,我省大豆蛋白质含量通常在45%以上,多个品种超过50%,在大豆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其中,“南豆12” “南夏豆25” “南黑豆20”蛋白质含量分别为52%、50%、50.7%,均连续多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主导品种。

 三是大豆产需缺口巨大。我国是最大的大豆消费国,年消费大豆1.1亿吨以上,占全球消费总量的30%。产需缺口9000多万吨,对外进口依赖度高达80%以上。大豆自给率低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短板和隐患。四川年产大豆约120万吨,年均消费大豆约320万吨,大豆产需自给率仅40%。

 二、科技成效

 近年来,围绕大豆生产和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我省逐步建立起“科技研发+技术转化+产业推广”的开发推广和产业化模式。

 一是形成了较完善的大豆育种研发体系。我省先后设立了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南充综合试验站、国家南方套作大豆科研育种创新基地等育种研究平台,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自主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十二五”以来,共育成大豆新品种60余个,其中超高蛋白大豆育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解决了间套作大豆生产对高蛋白抗倒高产良种的迫切需求。

 二是因地制宜研发了系列高效生产技术。针对我省大豆主产丘陵区特点,研制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经果林-大豆间作、高粱-大豆套作等高效生产技术。其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连续12年入选国家和全省主推技术,3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该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实现了“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有效推进了我省大豆的扩面增产与产能提升。

 三是将“技术到田”落到了实处。聚焦大豆生产特点和技术需求,紧扣“耕种管收储”各环节,重点围绕品种、农艺、农机大力开展指导服务和技术培训。深入全省大豆重点县、大豆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大豆玉米“双高产”示范县,整合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等技术,通过建基地、搞示范、做指导等措施,把“技术到田”落到了实处。

 四是科技支撑促进带状复合种植扩面、大豆单产提升。通过实施专项技术培训与科技服务,2022年全省完成带状复合种植377.6万亩,其中遂宁市安居区创造了全国带状复合种植高产纪录,亩产大豆180.2kg。2023年持续以科技支撑促进全省带状复合种植达到523万亩,其中遂宁市安居区套作大豆亩产207.34kg,再创全国带状复合种植大豆高产新纪录。

 三、主要问题

 一是科研队伍力量不足由于各级财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人才队伍难以稳定。全省专门从事大豆的科研人员仅约30人,现有的研究力量、研发力度难以支撑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科技创新深度不够。大豆创新基础研究薄弱,资源发掘研究不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与基因编辑等技术利用较少,育种水平低,难以培育出突破性品种。适应我省生产需求的优质高效绿色生产技术、间套作栽培技术、肥水管理技术和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研发不足。

 三是种业体系建设不全。育繁推一体化大豆种业体系建设不完善,种子基地建设滞后。优良大豆种子生产能力远不能满足本省生产需求,种植户自留种现象比较普遍,新品种更新换代率低。

 四是机械化生产水平低。目前,我省大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低于35%,特别是机械收获还处于试验阶段。玉米-大豆套作生产配套机械少,缺乏小型播种与收割机具,专用机械推广不够。

 五是技术推广重视不大豆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培训、示范、推广上还存在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生产上常常施肥浇水不足,病虫草害防控不到位,导致产量难以大面积提高。

 四、对策建议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培育壮大科研队伍。建议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大豆科技领域稳定支持机制。重点支持大豆科技创新团队,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大豆科技创新体系;支持相关科研院所、高校,积极引进与培育大豆科技领军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团队建设,培育孵化大豆科研队伍,强化人才智力支撑。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建议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设立大豆生物育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科技专项,重点支持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编辑、分子设计育种等技术,加快前沿技术突破,开展定向培育早熟、高产、高油、耐荫、宜机收新品种选育。省级农业主管部门设立大豆生产技术研究集成与推广应用专项,研发大豆优质高效生产、肥水高效利用、病虫绿色防控和经果林间套作大豆等生产关键技术,开展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

 三是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提升良种供给能力。建议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给予大豆倾斜支持,鼓励种业企业积极开展规模化良种生产和繁殖技术研究,建立种子加工与质量控制技术标准,构建高效大豆良种繁育体系。通过实施财政奖补资金等方式,鼓励企业、科研单位和生产大县联合建立大豆良种规模化生产基地,提升我省大豆良种供给能力。

 四是研发引进机具装备,提升机械化生产水平。由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在土地宜机化整理等相关资金中,大力支持大豆机具装备研究。针对我省丘陵区地形复杂、地块较小、耕作制度多样等特点,开展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研究,研发大豆播种、植保、收获等系列机具装备。引进适宜大豆间套作的新机具,提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机械化生产水平。

 五是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实现大面积单产提升。省级农业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等制度,持续加大技术推广力度。组织省市县专家、技术人员组建科技服务团,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新品种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培训与指导,形成有效的技术服务体系,助力四川大豆大面积单产水平提升。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四川省农业特色植物研究院

叶鹏盛  曾华兰  代顺冬  何  炼  刘  勇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