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 科 技 动 态
2024年第35期
(总第929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4年10月14日
专家建议
以创新驱动四川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建议
摘要:四川花椒历史悠久,规模庞大,品质优良,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近年来,四川花椒产业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等方面取得创新发展,但仍存在技术水平不高、良种覆盖率低、机械化水平低、链条延伸不足、品牌效应发挥不足等问题。建议加大创新投入,优化品种结构,加强加工技术研发,培育公共品牌,加强人员培训,依靠创新驱动我省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产业现状
(一)产业优势
一是花椒产业基础良好。四川是花椒生产、消费和流通大省。据省园艺总站业务统计,2023年全省21个市(州)144个县(市、区)种植花椒,种植面积540万亩,干花椒产量19万吨,综合产值300亿元,三项指标均列全国第一。全省花椒市场需求量大,调查显示,2016年四川人均消费1斤干花椒。二是花椒品质优良。通过全省花椒种质资源调研,(红)花椒、竹叶(青)花椒及其近源种质资源94个,种类和数量均列全国第一。汉源花椒、茂汶花椒、越西贡椒、金阳青花椒、洪雅藤椒等品牌全国知名。其中汉源花椒被列为皇室贡品1000余年,至今依然是品质最好的花椒之一。
(二)创新成效
一是新品种方面。培育推广金阳青花椒、汉源花椒、藤椒等10余个良种,以及具备广适、多抗、丰产、晚熟、宜机等特性的蜀椒系列优新品种,引进了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无刺山椒。二是新技术方面。集成创新“两修剪两清园”绿色防控和化学药肥减施增效等先进技术,新型烘干设备及创新工艺、水肥一体化设施、无人植保机、山地轨道运输设备和色选机等机具的研发应用,极大地改善了花椒色泽风味,提高了生产效率。三是新产品方面。除花椒油、花椒复合调味料等传统产品外,还研发出鲜花椒膏、花椒啤酒、花椒面膜、花椒精油、花椒浴足包、花椒枕头等产品,以及花椒专用肥、生物活性肥等新型肥料。
二、主要问题
一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先进生产技术应用率低,缺乏质量标准体系,导致椒园早衰、病虫严重、单产低、售价低、出口难。二是良种覆盖率低。花椒育种手段单一、周期长,优良新品种培育推广不够,栽培品种多为正路椒、大红袍等地方品种,良种覆盖率不足60%。三是机械化难度大。花椒具有特殊的种植环境和植株特性,普通农机难以机械作业,尤其机械采收难度大。与此同时,劳动力不足也制约花椒产业提质增效。四是链条延伸不足。以初加工产品为主,大多在调味品范畴,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不多,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现代医药品的研发利用刚起步。五是品牌效应发挥不足。对四川花椒品牌的建设和保护力度不够,由于投入不足,对四川花椒“纯香纯麻”的内在品质特性研究不深入。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科技支撑
以创新团队为支持重点,在育种、栽培、加工等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增加项目(经费)数量,确保支持的持续稳定。聚焦产业链加强创新研究,加大分子育种技术的应用;支持开展花椒风味品质的形成机制、功能性成分及功能机制、加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和转化机制等理论研究;开展花椒风味物质、活性物质、功能成分的有效分离和高效利用研究;开展花椒农机装备尤其是自动智能果实采摘装备联合攻关。
(二)优化品种结构,推进科学布局
优化四川花椒品种布局,加大茂汶花椒、汉源花椒等优良品种推广应用,按照适生区划,分区域分品种指导主产区编制花椒基地建设规划,推进基地良种化、技术标准化。利用绿色优质高效种植技术改造提升低效椒园,因地制宜定向培育集中成片、规模适度、集约高效、三产融合的花椒产业特优区和特色产业带,打造功能要素齐全、优势集中、带动力强的现代化高水平花椒产业园区。
(三)加强加工研发,强化固链延链
加强中高端产品开发,培育扶持一批加工龙头企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拓展花椒在医疗、保健、高端食品、饲料、肥料、化工、生物制剂等领域的开发转化,鼓励企业研发花椒油树脂、椒目仁油、花椒宁碱等中高端产品。鼓励企业加快实现规模化提取花椒的风味成分和功能成分,加大花椒副产物(枝叶、椒目、饼渣)的综合开发力度,创新副产物产品品类,延长产业链,提升花椒附加值。
(四)做优区域品牌,提升市场知名度
立足安全优质产品市场需求,全面推进花椒及花椒制品标准化生产与认证,以差异化竞争形成四川花椒新特色,着力打造“汉源贡椒”“金阳青花椒”等区域品牌。强化品牌保护、地理标志保护、商标管理,积极推行统一包装、二维码防伪等技术,构建产品可追溯机制,加强市场监管,依法打击花椒假冒伪劣侵权行为。举办花椒博览会、论坛、采摘节、品牌展销等大型活动,加强宣传交流,促进农文旅融合,丰富花椒品牌内涵。
(五)提高队伍素质,加强人员培训
花椒产业技术性强、劳动密集,各级部门要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种植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加大培训经费预算,制定培训计划,依托创新团队,开展系统全面的技能技术培训和现场教学实训,培养一批本土专家、乡村技能人才、实用技术骨干。
四川省农业特色植物研究院
曾 攀 李佩洪 龚 霞 唐 亚 王海峰 叶鹏盛
吴银明 王海峰 张 艳 熊 杰 李春燕 陈 政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
林正雨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