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技动态》2024年第44期:雅安市名山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来源:《农业科技动态》2024年第44期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25/1/7已阅览:4618次 分享到:
 

农 业 科 技 动 态

 

2024年第44期

(总第938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4年12月30日

专家建议

雅安市名山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摘要:茶产业是雅安市名山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围绕名山区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我院专家提出要深入挖掘蒙顶山茶文化,加快提升品牌影响力,优化茶树品种结构,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加大科技赋能力度,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对策建议。

 

一、 发展现状

川茶是四川省委、省政府重点培育的“川字号”特色农业产业,曾被纳入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名山区茶叶栽种历史悠久,是全国重点产茶区、国家标准化茶叶生产示范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生产示范县、四川茶叶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示范区、四川省30个茶叶重点县之一。2023年名山区茶园面积39.2万亩,其中投产茶园30.9万亩,干茶产量4.92万吨,鲜叶产值27.9亿元,其产量产值、良种化、机械化、茶苗良繁等指标名列全国前茅。名山区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市级龙头企业14家,区级龙头企业4家,加工产值23.7亿元,28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15个系列产品获有机茶认证,82家企业取得国家食品质量安全QS认证。全区推广使用“蒙顶山茶”品牌的企业41家,品牌销售额达5.5亿元。2024年,“蒙顶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54.76亿元。

二、 存在问题

一是品牌建设不足名山区茶企小、散、多、杂、乱,企业不善于培育品牌,不主动“走出去”,与省外龙头茶企相比,影响力和竞争力差距较大,除“蒙顶山茶”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外,其他品牌知名度不高。二是茶树品种结构不合理受消费市场和采摘习惯等因素影响,茶农进行了大面积改植换种,部分传统茶区60%以上改为种植不适合加工“蒙顶山茶”系列产品的中大叶型茶树品种。三是茶产业人才短缺企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队伍尚未形成,制约名山区茶产业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名山茶业还面临人工成本增长和采工紧缺等挑战。科技投入不足。政府科技投入、金融科技投入、企业科技投入均存在不足,主动向上争取国家、省级重大项目资金的积极性不高,致使名山区茶产业研究成果水平不高,科技综合实力不强。

三、对策建议

(一)深入挖掘蒙顶山茶文化,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是深入挖掘蒙顶山茶文化史料,修缮保护蒙顶山茶文化遗址和古茶树资源,不断丰富蒙顶山茶文化底蕴。二是进一步发挥蒙顶山茶文化展示平台功能,传承保护“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和“南路边茶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蒙顶山茶文化影响力。三是要实施“蒙顶山茶+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从品牌规划、品质保障、宣传推广和营销渠道建设等方面入手,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二)优化茶树品种结构,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水平

一是鼓励茶农种植适合加工“蒙顶山茶”系列产品的茶树品种,如“福鼎大白茶”“福选9号”“特早213”等。二是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综合应用生态调控、物理诱控、生物防控等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严格控制滥用农药行为和执行间隔期采摘,提高原料质量安全水平。三是加强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打造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保障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可控。

(三)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加强茶产业人才队伍培养

一是大力扶持和培育旗舰型龙头企业,加大优惠政策倾斜,在品牌建设、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上给予补贴或奖励,充分发挥其在产业中的带动作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茶产业链协同发展,提升名山区茶产业竞争力。二是建设实用技术实训基地,加强茶产业技术人才培养,为名山区茶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培育一批茶产业领军人才、技术团队和企业家,践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与业态模式。

)加大科技赋能力度,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十五五”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落地,提升名山区茶叶关键核心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培育发展茶产业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茶产业技术体系。三是持续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及高校的科技合作,开展茶叶应用技术研究及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和推广,为促进名山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硬核支撑。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唐晓波  王  云  李春华  张  厅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曾祥忠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蒲德强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