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 科 技 动 态
2025年第3期
(总第941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5年2月18日
专家建议
关于加快新都区绿色优质出口大蒜注册备案基地发展的建议
摘要:新都大蒜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出口量大,经济效益好,是新都区重点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之一,但存在品种退化,产量和品质下降,生产技术水平不高,标准化程度不高,采后处理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为促进四川省农产品出口和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现提出新都区建设绿色优质出口大蒜注册备案基地发展建议。
一、产业发展概况
新都大蒜种植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00多年,是新都区特色农产品之一。2023年新都大蒜播种面积11000亩,年产值约1.5亿元,占新都区农业产值的6.4%,产业地位突出。新都大蒜于2020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24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新都大蒜的栽培方式主要为稻蒜水旱轮作模式,5月至9月为水稻生产季,9月至次年5月为大蒜生产季,既稳定了粮食生产面积,也增加了农户收入。水旱轮作模式减轻了大蒜土传病害积累危害;大蒜季覆盖稻草保湿防草,秸秆还田,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大蒜季生产剩余在土壤的养分,可减少水稻季肥料投入30%以上。
新都大蒜是苗、头兼用型品种,其蒜苗粗纤维含量少,香味浓郁,品质优;蒜头40%作为种蒜用,60%作为调味料或药用。新都大蒜作为种蒜主要销往云南、湖南、湖北、河南、贵州等地;蒜苗主要销售区域为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新都大蒜因蒜头瓣形独特,辛辣味烈,深受东南亚消费者欢迎,出口量近5年保持稳定,干蒜头年出口量约6000吨,约占全区干蒜头总产量的60%,出口额约1.0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品种退化引起产量和品质下降。新都大蒜种植户多采取自留种,基本没有进行规范的种子提纯复壮。当地自留种出现种性退化、产量和质量下降的趋势,农户生产积极性和效益受到较大影响。二是生产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新都大蒜主要采取人工种植,耗时费力,同时存在肥料施用不合理,土壤酸化、盐渍化,病害日趋严重等现象,农户增收增效难以持续。区内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人才相对不足,土壤质量提升、科学施肥、机械化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和装备的试验、示范、应用程度不高。三是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投入不足。大蒜生产基地的土壤质量提升,排灌设施、蒜苗生产遮阳设施、蒜头晾晒棚架设施建设等方面较为薄弱。采后环节,包括保鲜贮藏和产品加工,建设投入少,加工企业少,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弱。
三、建议
(一)总体思路
立足新都区稻蒜轮作产业基础,发挥新都区位优势,围绕“新都大蒜”全产业链,从标准化基地建设、组建专家工作站、地标品种提纯复壮、轻简高效技术示范推广、提高产地初加工能力、培育龙头企业、构建产加销一体化格局等方面发力,打造成都市万亩绿色优质出口大蒜注册备案基地、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新都区稻蒜轮作现代农业园区”。
(二)重点建设内容
1. 标准化基地建设
规划新都大蒜适宜发展的核心区域1000亩、示范区域3000亩和辐射推广区域6000亩,分别从耕地质量提升、标准化排灌设施、遮阳设施、蒜头标准化集中晾晒设施、大蒜分瓣、播种机、收获机械化等方面加大投入,建设成都市万亩绿色优质出口大蒜注册备案基地。
2. 组建新都大蒜专家工作站
依托新都区蔬菜协会,引进省农科院、川农大等科研院所专家,建设“新都大蒜专家工作站”,为新都大蒜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采取“龙头企业/专合社+科研院所+农户”模式,开展新都大蒜品种规模化提纯复壮,为生产提供优质种源。开展大蒜轻简高效技术示范推广,在播种、肥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控、采收等环节,加强技术指导、培训和宣传,全面提升种植技术水平。
3. 提高产地初加工能力
推广蒜种和干蒜选拣、分级、包装、预冷保鲜等技术装备,发展鲜蒜、蒜片、蒜粉、黑蒜等大蒜系列产品加工,以及蒜苗分拣、整理、清洗、包装等成套技术装备,加大采后加工设施建设奖补力度,提高产地商品化处理率,补齐产地初加工短板。
4. 构建产加销一体化格局
整合乡村振兴资金、园区奖补资金以及省市优势农产品激励政策等,扶持和壮大一批大蒜产业头部企业,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的产加销一体化格局,全面提升新都区大蒜产业的创新、竞争和保障能力。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李 志 黄富德 常 伟 杨 亮
李 菊 马燕勤 杨 毅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