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技动态》2025年第6期:关于缩小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差距 推进共同富裕的若干建议
来源:《农业科技动态》2025年第6期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25/3/27已阅览:1115次 分享到:
 

农 业 科 技 动 态

 

2025年第6期

(总第944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5年3月27日        

 

专家建议

关于缩小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差距推进共同富裕的若干建议

 

摘要:四川省5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是共同富裕的薄弱地区,居民整体富裕程度不高。缩小重点帮扶县发展差距,对过渡期后乡村全面振兴、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期调研实践,我院专家建议加快启动衔接总体评估准备工作,加强共同富裕顶层设计,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推动生态价值转化,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探索新型村集体经济和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确保重点帮扶县在共同富裕进程中不掉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体评估。四川曾是脱贫攻坚主战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还面临挑战,尤其是5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基础薄弱,需要持续改善发展条件,增强“造血”能力。

一、现状成效

“十四五”期间,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焕发新的活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总体来看,我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工作顺利,大多数重点帮扶县逐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乡村全面振兴中来。以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为锚点,2018—2022年,我省重点帮扶县共同富裕平均指数由40.65%逐渐上升至49.00%,年均增长5个百分点以上。

二、发展差距

一是居民整体富裕程度不高。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恩格尔系数划分标准,2022年,我省50个重点帮扶县中仅4个达到“富裕”水平,大多数为“小康”,重点帮扶县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是当前共同富裕的主要短板。二是区域产业发展水平差距大。重点帮扶县产业发展要素未充分激活,面临产业同质化,产业链条短,生产、加工、销售产地分离等问题,留在当地的产业附加值较低。生态资源是缩小重点帮扶县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要潜力资源,但存在生态价值“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未能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城乡差距和县域内部差距大。2018—2022年,我省重点帮扶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 455元增长至16 400元,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但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从19 978元扩大至23 179元,扩大了1.2倍。50个重点帮扶县中仅金口河区、汶川县、九龙县、马尔康市和康定市超过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且不同重点帮扶县之间的农民收入差距也在扩大,收入最高县与最低县的差距超过1.6倍。

三、对策建议

(一)开展监测评估,做好顶层设计

建议省级部门制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体评估方案,重点帮扶县应对照评估方案开展自查,重点围绕2024年衔接考核评估问题整改要求做好查漏补缺。委托科研院校开展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相关课题研究,推动帮扶政策由“阶段性过渡”转向“长效化帮扶”。加快推动过渡期后共同富裕的动态监测,建立省市县三级指标统计监测制度,及时准确反映我省重点帮扶县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推进情况,在50个重点帮扶县中选择发展基础较好的金口河区、汶川县、马尔康市、康定市、越西县等地开展试点,确保重点帮扶县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共同富裕。

(二)补齐乡村建设短板,缩小城乡差距

以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为切口,加大对重点帮扶县的政策倾斜,围绕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施一批补短板项目,加大部省项目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建设一批“五好两宜”和美乡村,为当地的产业发展、居民生活等提供基础保障。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破除阻碍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壁垒,加快城乡人才、技术、资本、土地等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形成城乡要素优势互补、城乡融合互利共赢、农民农村共富发展的新格局。

(三)挖掘乡村特色资源,缩小产业差距

立足重点帮扶县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筛选一批具有鲜明独特性的区域优势型产品并纳入“名优特新”目录重点支持,将大凉山的苦荞麦、石榴,甘孜州、阿坝州的青稞、松茸、牦牛等优质农产品推向海外更大的市场。农业部门的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园区等项目应持续向重点帮扶县倾斜,推动区域内各类生产组织间融合互动,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将产业发展的附加值留在当地、留给农民。

(四)推动生态价值变现,缩小区域差距

四川的重点帮扶县生态资源丰富、价值转化潜力大,应着力破解生态价值“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问题,让生态产品成为重点帮扶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议健全市场机制,通过环境调节增值交易、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和绿色有机农产品开发等途径让价值变现。在生态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实行跨区域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共建园区等,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跨区域利益补偿机制,试点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评估,编制生态产品目录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五)关注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缩小内部差距

不同重点帮扶县之间,以及同一县域内不同村庄之间,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应重点关注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在乡村生态资源的产权制度和集体经济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试,通过壮大村集体经济使农户在第一次分配中多获取收益。盘活脱贫攻坚形成的固定资产,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法律制度,重点解决固定资产权责不明、空间割裂、功能分离问题。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建立农村宅基地和农房闲置“数据库”,探索“生态搬迁+生态补偿”机制,将闲置农房改造为生态监测站、牧民驿站,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价值转化体系。

(六)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缩小职业差距

争取每个重点帮扶县建设1所职业农民学校,重点围绕农业种植技术、养殖管理技术、加工设备和特种设备操作技能、财务管理、电商运营技能、智慧农业等内容开展培训,配套教育实践基地。总结推广在乡村振兴先进县开展的职业农民改革试点经验,在重点帮扶县试点推行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制度,确保其与城镇职工享有同等社保待遇,让农民真正成为体面职业。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

郭耀辉  杨万宝  汪  君  况嘉欣  谢  蕾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