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技动态》2025年第7期 防灾减灾专刊第20期:关于多维度筑牢中药材病虫害防线的建议
来源:《农业科技动态》2025年第7期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25/4/14已阅览:643次 分享到:
 

农 业 科 技 动 态

 

防灾减灾专刊第20期

2025年第7期(总第945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5年4月7日        

 

专家建议

关于多维度筑牢中药材病虫害防线的建议

 

摘要:春季是中药材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植物病虫害萌动和初侵染的重要季节。低温高湿、气温波动大的气候条件不仅影响中药材的生长,还增加了菌核病、灰霉病等病害的发生风险。为保障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需尽早采取有效措施,多维度构建严密的病虫害防线,筑牢防控“安全网”,预防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其中药材资源数量、常用品种及道地药材品种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川芎、川麦冬、泽泻、川贝母等川产道地药材产量占全国90%以上,为全国乃至全球中医药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中药材作为四川省的优势特色产业,在推动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稳定药材产量和品质是保障中医药及大健康原料供给的基础。针对我省春季中药材病虫害发生特点,提出以下防控建议,以期有效降低病虫基数,减轻其对中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一、春季中药材生长及病虫害发生特点

(一)低温高湿气候导致中药材抗性降低

2024年11月至2025年2月初,我省多数中药材产区冬季气温较常年偏高0.5~1.0℃。2025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气温回升缓慢,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0.5℃以上。入冬以来,降雨量较常年偏多,2025年2月降雨量较常年多60%以上,3月上旬,盆地东北部、川西高原北部较常年偏多20%~30%。暖冬和低温湿润的春季气候导致麦冬、川芎、重楼、黄连等中药材发育延迟,附子、丹参、芍药、白及等冬春季播种(插)的中药材出苗和生长受到抑制,抗逆性显著降低。生产调研表明,2025年麦冬亩产减少约10%,川芎第二次茎叶发生期较常年延迟5天左右。

(二)中药材病虫害发生风险增加

暖冬湿润环境为病虫越冬提供了适宜的生存和繁殖条件,导致病虫基数显著增加,特别是菌核病、灰霉病、霜霉病、立枯病、白粉病及蚜虫等病虫害。春季的低温高湿气候利于病虫繁殖和生长,侵染附子、丹参、川芎、白及等中药材幼苗或芽头,导致根部腐烂、幼苗猝倒、叶部病斑等问题,引发根腐病、霜霉病等病害。同时,湿度大也利于菌核病、白粉病、灰霉病的菌丝生长,诱导孢子产生或菌核萌发,增加病菌传播和侵染风险。2025年3月上旬,在三台、彭州、江油等药材产区调查显示,麦冬根腐病、川芎菌核病、附子霜霉病、丹参根结线虫病等病害较常年发生早,发病株率偏高约5%。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田间管理,提高中药材抗逆力

一是轮作倒茬,降低病虫积累因地制宜,采取川芎(泽泻、附子)-水稻、玉米-黄连等轮作模式,或玉米(蔬菜)/麦冬、玉米(豆类)/断续等间套作模式,改善土壤结构,改变病虫生存环境,中断生活史,减少病虫积累。二是清洁田园,减少越冬基数及时清除药田内的枯枝、落叶、病残体和杂草,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病虫越冬基数。定期检查药田,将病死植株带出田外,病穴内撒施生石灰消毒。三是深耕翻土,干扰病虫环境通过深耕翻土,将表层和深层土壤互换,使浅层土壤中的害虫暴露于不利环境,被鸟类啄食或因低温、干燥死亡。同时,深耕可将带有根腐病、枯萎病、白绢病等病原菌的病残体深埋,减少病菌接触空气和中药材根系的机会,降低病菌扩散和繁殖风险。此外,深耕还能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健康。四是科学施肥,促进药材生长根据中药材对养分的需求特点,适时、适量施用不同养分配比的肥料,满足药材营养需求,促进健康生长。注重有机肥、化肥和中微量元素肥的配合,以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实现肥料减施增效。

(二)强化理化诱控,减少病虫基数

一是色板诱虫利用蚜虫、粉虱、蓟马等害虫对颜色的趋性,3月初,在田间悬挂黄板诱杀有翅蚜和粉虱,利用蓝板诱杀蓟马等害虫。二是罩网防虫在板蓝根、川红花、黄连、丹参等易滋生蚜虫、蓟马的中药材育苗期,使用防虫网防止害虫侵入,减轻危害。三是闷棚消毒对设施栽培的中药材,利用晴好天气高温闷棚,杀灭土壤中的根腐病、菌核病、白绢病等病原菌和夜蛾类、蛴螬、土蚕等害虫及虫卵,降低土壤带菌携虫风险。四是银灰膜避虫春季栽播的白及、丹参、芍药、牡丹、板蓝根等中药材,利用蚜虫等害虫对银灰色的忌避性,选用银灰色膜减少害虫趋近和降落,降低产卵和取食概率。同时,地膜还能改变田间小气候,促进药材生长。五是灯光诱虫利用蛴螬、夜蛾类、叶甲类害虫成虫的趋光性,3月初,在田间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太阳能杀虫灯等,定时开关,定期清理虫体,减少害虫成虫数量,降低产卵和危害风险。

(三)开展生物防治,保障环境安全

一是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以虫治虫。充分利用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降低虫口密度。在川芎、附子、柴胡等田间释放瓢虫、蜘蛛控制蚜虫;在金银花、丹参等田块释放草蛉控制粉虱;在党参、当归等田块释放蚜茧蜂、赤眼蜂寄生消灭蚜虫、夜蛾等害虫的卵块或虫体。二是筛选和应用微生物菌剂,控制病虫。施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防治根腐病、菌核病和灰霉病;利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核型多角体病毒、印楝素、苦参碱等防治夜蛾类、蛴螬等害虫;利用淡紫拟青霉防治根结线虫病等。

(四)加强病虫监测,农药减施增效

一是种子种苗处理。栽播或移栽前,采用药剂对种子包衣、浸种或浸苗(根),杀灭种子或种苗携带的病虫,降低感染风险。春季播栽的大黄、丹参、贝母、党参等中药材可选择精甲·咯菌腈、精甲·噁霉灵、精甲·嘧菌酯、氟环·咯·精甲等药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浸种(苗),预防根腐病、猝倒病、立枯病等病害;选用噻虫嗪、吡虫啉、苯醚·咯·噻虫等药剂拌种或包衣,预防蛴螬、蚜虫等害虫。二是科学用药。在川芎、麦冬、附子、白及等病虫害高发期,选用噁霉灵、精甲·嘧菌酯、异菌·氟啶胺等药剂防治根腐病、菌核病、立枯病;选用甲霜灵、氰霜唑、烯酰吗啉等防治霜霉病;选用吡虫啉、啶虫脒等防治蚜虫;选用茚虫威、辛硫磷、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杀虫剂防治夜蛾。药剂防治时,配合静电喷雾器等高效施药器械,严格控制用量,注意轮换用药和农药安全间隔期,避免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和农药残留,促进农药减施增效。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四川道地中药材创新团队

            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

曾华兰  孙小芳  叶鹏盛  何  炼  况再银  张  超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