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技动态》2025年第12期:关于推进我省智能农业装备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来源:《农业科技动态》2025年第12期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25/4/21已阅览:564次 分享到:
 

农 业 科 技 动 态

 

2025年第12期

(总第950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5年4月11日        

 

专家建议

关于推进我省智能农业装备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摘要:农业装备是农业科技和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农业装备高质量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重要指示精神,中国工程院陈学庚院士和赵春江院士联合领衔“四川省智能农业装备发展战略研究”项目,通过深入调研,对我省智能农业装备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做了基本研判,提出推进我省智能农业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发展现状

(一)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宜机化条件显著改善

2023年,我省农机装备总动力突破50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达69%,分别较2013年增长约26%、23%。水稻、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农机种类多元化,果、菜、茶等特色产业农机装备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现代畜牧水产装备基本覆盖规模化养殖场,农业机械化作业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扩散,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等全产业链拓展。

(二)科技研发支撑能力增强,农机企业实力稳步发展

我省农机研发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逐步探索建立以省农机院、川农大、西华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支撑,以四川川龙、德阳金兴等农机制造企业为主体的农机科研创新体系。全省有农机生产企业500余家,产值100多亿,产品涉及动力、耕播、收获、畜牧、加工等领域,远销印尼、斯里兰卡、刚果等国家。

二、存在的问题

(一)“无机可用”问题突出

我省丘陵山区耕地面积占78%,地形地貌复杂、地块细碎凌乱、坡多台多埂多,农业基础条件差。丘陵地区主要农作物农机化水平仅50%,山区不足40%,比平原地区低20%以上。丘陵山区作物种类多样、农艺要求精细,对生产作业装备功能要求复杂、性能要求多样,要兼具结构轻简化、操作轻便化、转运轻量化,技术攻关难度大。目前,栽种、收获等关键环节“无机可用”“无好机用”“有机难用”问题突出,表现为“转运难”“下田难”“作业难”。丘陵山区已经成为我省农业机械化最薄弱的区域,所需作业装备亟待研发与加强。

(二)农机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水平不高

我省农机装备研发机构少,科研人员紧缺;全省开设农机专业高校仅2所,专业人才供给不足;财政支持项目数量少、资金体量小且缺乏持续性保障。农机制造行业长期处于微利状态,尤其是丘陵适用农机研发成本和技术要求高,但市场回报率低,造成“大企业参与意愿不强、小企业技术能力有限”的尴尬局面,企业研发投入动力不足。农机研发创新能力有待加强,获奖成果屈指可数,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较少。

(三)农机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低

四川本土农机企业制造实力弱,产品结构单一,以大田生产装备为主,设施农业、畜牧养殖和特色经济作物细分领域农机产品缺失,难以满足农业生产适宜化要求。中低端产品占比超过75%,高性能、复合型农机装备产品基本空白。新能源农机产品制造能力不足,无人驾驶机械、农业机器人及智慧农业装备制造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农机产品依赖省外引进,“四川造”农机装备整体竞争力尚待形成。面对高效率、低能耗、稳定性强、故障率低的市场要求,以及绿色、智能化的转型升级方向,挑战前所未有。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智能农业装备产业强链建群

将智能农业装备纳入四川工业发展重点领域,提升我省智能农业装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围绕“天府良机”行动,稳定供应链、配置要素链、培育创新链、提升价值链,确保目标一致、对接顺畅、利益共享,打造一批具有竞争优势、“根植性”和“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智能农业装备企业集群。打造“一企一机一冠军”强势产业集群,鼓励中小规模农机生产企业针对某一特色、小众作物深度研发“高精尖”特色农机产品,形成小众作物农机强势企业群,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支持优势领域企业跨界形成“制机新势力”

鼓励支持实力雄厚的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等领域企业“跨界”进入农机行业,发挥产业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进一步壮大农机研发和制造主体。鼓励汽车、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产业配套企业开发面向智能农业装备的零配件,全面提升产业链配套供给和保障能力。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作为“链主”,与上下游零部件企业、科研院所等构建协同创新、稳定配套联合体,构建以“链主”企业为中心、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

(三)加强检测标准体系,提升智能农业装备试验鉴定能力

依托标准体系框架,编制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协调统一、紧密衔接的智能农业装备标准体系表,建立科学完备、系统协调的智能农业装备标准体系,为智能农业装备标准化工作提供全面指导。深化基础理论研究,构建以智能农业装备试验鉴定通则为基础,以推广鉴定大纲为主体,以专项鉴定大纲为补充,以质量评价技术规范为技术储备的推广鉴定技术体系,推动智能农业装备试验鉴定大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四)建立健全智能农业装备人才培养体系

整合优势资源,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平台和跨区域合作平台,支持龙头企业设立研究生院,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联合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领军企业,建立人才联合培养协议,主动对接现代农业装备发展需求、紧跟农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建立人才需求预测与动态调控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具备现代农业装备研发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和掌握前沿技术、适应产业变革的复合型人才。

(五)加强智能农业装备推广体系管理和服务创新

加大各类先进智能农业装备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优化农机购置信贷业务,建立健全农业装备售后服务体系。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建立与时俱进的农机购置补贴机制,加大先进智能农业装备产品的补贴力度,充分调动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置、使用的积极性。依托新农机、新技术试验示范项目,重点推广无人驾驶拖拉机、收割机、植保机等智能农机装备,在“耕、种、管、收”等环节开展无人化作业示范。组织农机推广部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攻关,研究制定粮食生产全程“无人化”作业技术规范,建立可复制推广的技术标准体系,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

 

 

                         四川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    

   邱云桥  应  婧  易文裕  吝祥根  蒋昭琼  郭  鹏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