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 科 技 动 态
2025年第14期
(总第952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5年5月7日
专家建议
推动甘孜州、阿坝州小麦新老品种更替
助力天府粮仓高质量建设的建议
摘要:甘孜州和阿坝州是我省《“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年)》建设涵盖的区域,小麦是该区域重要的粮食作物,提高该区域小麦生产能力对天府粮仓高质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院专家从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为小麦新老品种更替提供对策建议,以期提高甘孜州和阿坝州小麦生产力,助力天府粮仓高质量建设。
小麦是甘孜州和阿坝州的重要粮食作物,是当地群众的主要口粮之一。甘孜州和阿坝州小麦常年种植面积14万亩左右,占其粮食作物面积7.99%,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1.50%。2022年,甘孜州和阿坝州小麦平均亩产分别为202公斤和183公斤,远低于同期全省小麦平均亩产(约300公斤)。现有主栽品种普遍存在株高偏高、易倒伏、不抗条锈病、穗子小等缺陷,是单产偏低的主要原因,推进小麦品种升级换代显得尤为关键。
一、小麦品种更替的必要性
一是助力当地小麦生产发展,提高产量和品质。2023年和2024年,我院小麦课题组在马尔康市试种小麦品种川辐14、川麦93、川麦98和川辐20,产量均有大幅提升。可见,品种升级换代能够有效提高该区域小麦产量。目前,该区域小麦新品种种植面积仅占小麦总种植面积的15%左右,因此推广小麦新品种有利于该区域充分挖掘小麦增产潜力。二是有利于控制我国条锈菌的总体菌源量。甘孜州和阿坝州是我国小麦条锈病越夏的重要区域之一,该区域小麦品种的条锈病发病情况可影响我国黄淮麦区及长江中下游麦区条锈病菌源量。目前该区域广泛种植的小麦地方品种大多对条锈病表现为高感-中感,因此推广种植含多个微效基因的成株抗性品种可有效控制该区域的条锈菌数量,为全国小麦生产保驾护航。
二、小麦品种更替的可行性
一是技术上可行。甘孜州和阿坝州气候条件复杂,冬小麦种植区域相对较大,部分海拔较高的区域种植春小麦。国内均有相应小麦审定品种可供筛选。二是政策上可行。我省具有较完善的主要农作物引种备案管理办法,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四川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纳入主要农作物引种备案品种目录,即可在引种备案品种的适宜种植区域进行推广。三是群众接受度高。种植户对现代有芒小麦育成品种的接受度较高,部分种植户和基层单位已开始主动寻求适合本地区的小麦新品种。
三、小麦品种更替的对策建议
(一)重点支持具有地域生态优势的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引进、育种和繁育
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牵头,联合四川农业大学、中科院生物所等单位,组建高原小麦品种选育专家团队。从省内外引进适应当地气候的冬、春小麦品种,重点选择抗寒、抗旱、抗病且亩产高的品种(如川辐20、川辐8号、川麦88和高原437等),在甘孜州、阿坝州不同生态区进行适应性试验,筛选表现优异的品种并获得引种备案。充分利用当地现有品种开展提纯、选育工作,培育适合本地生态条件的新品种,重点选育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小麦品种,注重提升其营养价值和加工特性。选择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的区域,建立小麦良种繁育基地,确保种子纯度和质量。加强与种业企业合作,推动良种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推广,为农户提供优质种源。
(二)加大小麦绿色高效栽培等核心技术集成研发
引进集成高产栽培技术,优化种植方式,采用浅旋条播等精准播种技术,通过调整行距、播量和播种深度,构建“前期促蘖、中期控旺、后期保穗”的合理群体结构。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构建“测-配-施”技术体系,根据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氮磷钾水平和小麦不同生育期需肥规律,制定精准施肥方案。构建全程绿色防控体系,实现田间杂草、条锈病、赤霉病、蚜虫等主要病虫害的早期预警。在杂草防控方面,推广“封杀结合”技术模式,即封闭除草剂和茎叶除草剂搭配使用。病虫害方面,采用吡蚜酮、甲维盐和戊唑醇等高效低毒药剂,实施统防统治,将病虫草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三)加强适宜的中(小)型麦类机械设备推广和研发
针对地形特点,引进适应性强、操作灵活的农机设备。例如,轻便型播种机和收割机,多功能施肥机,植保无人机等。鼓励农机企业和科研院校研发适合山地的新型农机设备。建立农机服务信息平台,鼓励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开展社会化服务,解决小农户机械化生产难题。建立健全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培训农机维修技术,培养本地维修人才,在主要农业乡镇设立农机维修点,确保农机设备能够及时得到维护和修理。
(四)顶层布局与多方协调管理
省农业农村厅牵头各领域专家参与论证,引导地方相关部门有序推进,协调资源投入。充分利用现有的“三区人才”计划、科技下乡行动、科技特派员等,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通过现场示范、专题讲座、视频教学等方式,向农民传授新品种的栽培技术和管理要点。建立技术指导长效机制,确保农民在实际生产中遇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确保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应用到生产。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
蒋 云 张 洁 陈 谦 杨 凡 邓 倩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宣 朴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