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 科 技 动 态
2025年第21期
(总第959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5年6月23日
专家建议
四川辣椒主要病虫害科学防控建议
摘要:四川是辣椒消费和生产大省,辣椒常年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是我省大宗蔬菜之一。近年来,我省春夏季辣椒产区易出现高温、干旱、大雨等极端天气,影响辣椒正常生长,加剧病毒病、细菌性叶斑病、炭疽病、疫病、白绢病、蓟马、蚜虫、烟青虫等灾害演变风险。因此,须尽早采取科学管理措施,降低危害发生风险。
一、病虫害发生特点
(一)主要病害
一是细菌性叶斑病。引起辣椒大量落叶、落花、落果,产量损失20%~30%,严重时达50%以上,主要通过风雨及灌溉水传播。夏季多雨,排水不良田块发生严重。二是病毒病。发病率高,传播迅速,产量损失20%~40%,严重时达70%以上,主要通过传毒昆虫、病种和接触传播,干旱和强日照条件下易发生,植株长势弱、传毒昆虫多时发生严重。三是疫病。发病周期短,流行速度快,高温高湿以及通风透光差的地块易发病,特别是大雨后骤晴,最易于流行成灾。四是炭疽病。发生普遍,危害严重,产量损失20%~30%,严重时达50%以上,多雨季节易流行蔓延,易积水和种植过密的田块发病严重。五是白绢病。成都平原产区病害发生逐年加重,轻者产量损失30%~50%,重者大面积绝收。高温高湿条件易流行,尤其是夏季高温大雨后。
(二)主要虫害
一是蓟马。为害辣椒幼嫩部位,造成叶片皱缩畸形,同时传播病毒病,如昭觉、汶川辣椒蓟马传播番茄斑萎病毒病。二是蚜虫。主要聚集在辣椒幼苗、嫩叶、嫩茎上吸食汁液,并分泌大量蜜露,引起煤污,影响植株生长;可传播病毒病,造成辣椒上黄瓜花叶病毒病和烟草花叶病毒病大面积流行。三是烟青虫。主要以幼虫为害果实,蛀果率达30%,严重时达80%。空气相对湿度在70%~90%时利于卵孵化和幼虫发育。
二、防控建议
(一)农业防治
一是培育健壮种苗。选用抗耐病优良品种,做好种子消毒,于55~60℃温水中浸种20~30分钟后催芽,或使用1%次氯酸钠药剂浸种5~10分钟,随后立即清水冲洗,避免药害;杜绝带病(虫)种苗入田,阻断种苗传播途径。二是合理轮作。因地制宜与葱、蒜等非茄科作物进行2~3年轮作,与玉米、水稻等作物进行1~2年轮作,减少田间病虫基数。三是肥水管理。遵循辣椒“两头少,中间多”的施肥规律,花果期及时追肥,防止植株早衰。花果盛期遇干旱天气,早晚小水勤浇,严禁大水漫灌;雨季来临前疏通田间排水沟,雨后及时排水。四是清洁田园。生长期及时清除老叶、病叶及田间杂草,保持通风透光;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及杂草,集中无害化处理。
(二)生物防治
一是释放天敌昆虫。棚室或网室栽培可在蚜虫、蓟马为害始盛期释放瓢虫、丽蚜小蜂、小花蝽等天敌,释放赤眼蜂控制田间烟青虫危害。二是使用植物源农药。0.3%苦参碱水剂、1.5%除虫菊素水乳剂、0.3%印楝素乳油等防治蓟马、蚜虫、烟青虫;0.3%丁子香酚可溶液剂预防病毒病;1.5%苦参·蛇床素水剂预防炭疽病。三是使用微生物源农药。20亿PIB/毫升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或16 000 IU/毫克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防治烟青虫;150亿孢子/克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防治蓟马;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土壤处理预防白绢病;10亿CFU/克多粘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预防炭疽病;6%春雷霉素水剂预防细菌性叶斑病。
(三)诱杀防控
一是黄蓝板诱杀。悬挂黄板和蓝板分别诱杀蚜虫和蓟马,每亩25~30张,诱虫板底端高于辣椒10~15厘米,及时更换诱虫板。二是杀虫灯诱杀。烟青虫成虫高发期设置性诱剂,每亩2~3个,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每20~30亩1盏。每隔4~6周更换性诱剂诱芯,清理杀虫灯。三是杨树枝诱杀。烟青虫成虫盛发期,剪取长约60厘米的带叶杨树枝条,10根1捆,绑于木棍,插入田间,每亩10~15捆,每隔5~10天更换1次,每天晨露未干时用塑料袋套住杨树枝捕杀成虫,连续捕杀15~20天。
(四)科学施药
一是加强田间巡查。结合病虫发生规律和气象预报,辣椒生长期2天1次,尤其是雨前病害预防。二是精准施药。500克/升氟啶胺悬浮剂、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防治疫病;45%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防治炭疽病;20%噻唑锌悬浮剂、33%春雷·喹啉铜悬浮剂防治细菌性叶斑病;1.2%辛菌胺醋酸盐、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防治病毒病;10%溴氰虫酰胺悬乳剂、21%噻虫嗪悬浮剂防治蚜虫、蓟马;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防治烟青虫。烟青虫防治最佳时期为幼虫蛀果前,当百株幼虫超过5头时及时用药。三是科学合理用药。对于病害,一般在发病初期用药,保护性杀菌剂可适当提前使用;对于虫害,一般在初龄幼虫盛发期用药。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轮换使用,禁止超量使用,严格执行药剂安全采收间隔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张河庆 席亚东 韩 帅 吴 婕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