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技动态》2025年第27期:关于加强四川省乡土特色花卉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来源:《农业科技动态》2025年第27期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25/9/5已阅览:302次 分享到:
 

农 业 科 技 动 态

 

2025年第27期

(总第965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5年9月1日        

 

专家建议

关于加强四川省乡土特色花卉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摘要:花卉资源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而且蕴含巨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我省拥有1万多种高等植物,约占全国1/3,其中超过3000种乡土花卉具备开发利用价值。然而,当前我省乡土花卉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我院专家从强化资源保护、加强科研投入、优化产业布局提出建议,助力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资源现状及价值

四川乡土特色花卉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据省花卉协会数据显示,我省乡土特色花卉资源3000多种,其中特有种32个,包括百合、高山杜鹃、木芙蓉、报春花、蜀葵、绿绒蒿、柳兰、翠雀、鼠尾草、龙胆、马先蒿等。乡土特色花卉有助于提升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乡土花卉还具有巨大的经济和文化价值,通过种植、加工、销售、旅游等环节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小金、绵竹等地的大马士革玫瑰产业通过“种植—深加工”模式,不仅实现了助农增收,还优化人居环境,传承创新本土文化。

二、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保护意识薄弱

我省部分地区对乡土特色花卉的生态价值与遗传资源保护缺乏系统性认知,导致资源过度攫取。川西高山地区的非法采集行为已引发植被破碎化、生物多样性衰减与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四川省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状况报告》(2022年)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报春苣苔属等指示性物种种群密度下降率达37%,形成了“采集—生境破坏—物种濒危”的恶性循环。

(二)关键技术研究滞后

我省乡土特色花卉科研投入常年仅占农业科研经费的2%左右,导致遗传改良、栽培生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研究滞后。如报春花受限于人工繁育与规模化种植的技术瓶颈,其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仅在园林观赏、家庭园艺、药用探索和文化创意等领域少量应用。此外,约70%的种植户缺乏标准化生产规程,过量施肥(氮-磷-钾配比失衡率达75%)与农药滥用(单位面积施药量超欧盟标准1.7倍)导致花卉商品率下降。

(三)产业顶层规划缺位

我省乡土特色花卉植物产业缺乏统一规划,种植分散,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质量追溯体系缺失,品牌建设滞后,产品规格与品质差异较大,无法形成稳定供应。加工环节技术能级低下,有效成分提取率与精深加工产品占比均低于产业升级阈值,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产品附加值低,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资源保护,完善生态体系

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全媒体传播矩阵,提升公众保护意识,引导民众自觉参与保护行动。二是完善立法保障体系。制定《四川省乡土花卉资源保护条例》,明确保护范围与措施,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采集、交易等破坏行为。三是建立完善保护体系在川西高原高山花卉集中分布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在科研院所、高校设立种质资源圃(库),系统开展重要乡土花卉资源的原地、迁地保护以及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评价。

(二)加强科研投入,突破技术瓶颈

一是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建议将花卉产业纳入省“1+1+8”现代农业产业建圈强链范围;相关省级部门和市州县(市区)设立乡土花卉财政专项科研基金,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与龙头企业围绕乡土特色花卉品种选育、抗逆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二是深化种质资源开发。组织专业团队全面调查我省乡土花卉植物资源,建立资源数据库,筛选优良品种进行人工驯化和改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三是推进技术集成示范。建立示范基地展示新技术、新品种,通过培训班、现场指导等方式向种植户推广科学种植技术,提升花卉生产科技含量与质量效益。

(三)优化产业布局,塑造竞争优势

一是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构建特色产业集群。依据《全国花卉业发展规划(2022—2035年)》,构建特色产业集群。在成都平原打造以温江、郫都为核心的观赏花卉产业带,重点发展鲜切花、盆栽花卉及“花旅+”模式项目;在川西高原建立高山乡土花卉资源保育与药用加工基地(覆盖红原、色达等县),重点开发绿绒蒿、川贝母等道地药用花卉资源,形成“低山文旅—中山加工—高山保育”三位一体产业体系。二是健全花卉标准体系,提升质量管控效能。制定《四川乡土花卉生态种植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在主产区建设省级花卉质量检测中心,实现生产端抽检全覆盖,推行“一花一码”溯源系统,提升我省乡土花卉产品市场信誉度。三是深挖文化元素价值,塑造地域特色品牌。开发三星堆青铜纹样花卉包装、蜀锦花卉礼盒等文化衍生品,打造“天府卉谱”省域公用品牌;借助电商、展会等渠道宣传推广,提升产品知名度与市场占有率。四是延伸花卉产业链条,推动三产深度融合。在都江堰、彭州等地建设花卉精深加工产业园,重点突破关键技术;依托天府农博园等载体,打造花卉田园综合体,开发“花卉研学+康养民宿”等融合新业态。

 

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花卉成都综合试验站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涂勋良  万  斌  蒋  彧  汪  锦  秦  帆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