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 科 技 动 态
2025年第29期
(总第967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5年9月1日
专家建议
四川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数量多,难度大,其中国家级25个、省级25个,重点帮扶村数量达1581个,非重点帮扶县的重点帮扶村1479个。当前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帮扶政策不精准、产业基础不牢靠、人才缺乏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在中国工程院“西部地区乡村振兴路径研究”项目资助下,我院专家团队先后调研了百余个重点帮扶村,总结提出“稳政策、调结构、聚人才”的对策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急需破解的现实问题
(一)帮扶政策不精准与防返贫标准单一并存
防返贫监测主要锚定收入标准,对医疗负担、教育压力、住房安全及产业稳定性等关键风险考虑不足,制约了帮扶措施的精准性和靶向性。2021年防返贫监测以6000元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为基准,此后逐年提高。部分县为突显业绩将帮扶标准提至15000元以上,部分县“数字达标”成为工作重点,掩盖了乡村五大振兴的短板弱项。过渡期后,政策一旦调整,极有可能规模化返贫。
(二)产业基础不牢掣肘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部分重点帮扶村的产业项目,脱离实际、盲目建设、管理不善、项目难产、闲置现象突出。如经济林产业的收获成本高于市场销售收入,叠加市场波动与价格下跌,极易引发帮扶产业危机。如四川山区的牛羊业,西门塔尔牛出栏价下降33%,亏损超3000元/头;活羊价格跌至30.68元/公斤,出栏亏损120元/只。此外,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对抗极端天气和地质灾害。综合机械化水平低,重点帮扶村“无机可用”与“有机难用”并存,生产成本呈攀升趋势。乡村物流“最后一公里”梗阻突出。
(三)人才缺乏严重制约乡村全面振兴
在重点帮扶村监测对象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超70%,多数仅具备传统种植养殖技能,年龄较大、健康状况不佳,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劳动力就业能力不足。近年返乡农民工多为建筑小工,再就业困难。平昌县长岩村返乡人员约50人,仅1人回村发展农业产业。每万名农业人口仅有农技人员5.2人,电商、文旅等新业态人才严重不足。高校毕业生以乡村就业为短期跳板,人才流失率高。如凉山州2024年“三支一扶”续签率仅5%。
二、对策建议
(一)稳定帮扶政策,持续提供差异化系统化帮扶支持
一是借助“靶向整改清单”,对尚存的监测对象实施精准帮扶。提前谋划过渡期结束后的政策衔接工作,防止出现断崖式退出现象。二是纠正数字防返贫的偏向,回归精准帮扶的本质。改革以单一收入指标进行监测的模式,将医疗、教育等民生负担以及住房安全、资产和产业稳定性纳入核心监测范畴。建议根据区域发展水平设定监测线的浮动区间(如±10%),允许市县据实自行微调,杜绝层层加码。三是在重点帮扶县设立“东西部协作特别试验区”,整合国家级普惠性政策资源、省级产业赋能基金及东部城市专属政策包,推动东部产业链向西部延伸,与当地资源深度融合。组建东西部联合服务中心,构建涵盖东部地方政府、东部企业及西部产业园区的三级考核机制,融入利益共享机制,提升重点帮扶县就业率。四是优化应用“以工代赈”政策,扩大岗位规模和质量。进一步加大专项启动基金支持,在省级财政层面设立村级项目启动资金池,解决大多数村缺乏“以工代赈”等工程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设计规划及工程监理等费用的突出问题。设立村民共建基金,村民众筹共担风险,验收后按比例奖励村级组织。
(二)调整县域产业结构,引领带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加速县域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发展壮大乡村富民产业体系,加快缩小重点帮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省及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重点支持新能源绿色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做强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二是基于实际和经济规律,挖掘地方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和产能过剩;培育特色乡土产业如院落经济和原生风味产品;以“大食物观”为引领,政策从“硬管控”向“科学治理”转变,宜粮则粮、宜特则特、宜草则草。三是创新契约关系,推广“固定分红+利润返还”等分配模式;构建“非遗工坊+订单农业”双轮驱动体系,建立“政府搭台+企业引领+科技支撑+多元参与”模式,培育打造更多“贵州村超”场景应用模式;加强产业项目全程监管。四是深化重点帮扶县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推行“项目+人才”联动模式,提供经费与人才保障,强化现代种业、山地智能农机和农业绿色技术集智攻关与转化应用,支撑特色种养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企业出题、院所解题、市场阅题”协同体系,加强财政补贴,激发更多揭榜挂帅项目机制活力。
(三)创新建立有效政策体系,加速乡村振兴人才集聚
一是实施定向激励措施,对报考重点帮扶县涉农专业并承诺返乡就业的学生给予学费减免。应届毕业生到基层,提高补贴额度,力争年收入超过城镇水平,并给予更多晋升渠道,同时破解高校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现实问题。推动高校与县域企业、合作社等共建就业实习基地,实现“毕业即就业”,甚至“包分配”。二是加快农民职业化进程,构建“新农人”返乡机制,设专项基金和共享设施,降低创业门槛,提供子女优先入学、养老保障等优待政策,纳入“村两委”培养并赋予话语权。三是扩大高校在重点帮扶县的专项招生规模,准许高校依据县域需求对涉农专业招生比例予以调整,深入开展新农科建设,加速培育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四是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整合教育、卫健、民政等部门资源力量,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共享机制,并建立健全专项监督机制,保障服务质量持续提升,显著增强乡村地区吸引力。
“西部地区乡村振兴路径研究”项目主持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 宋宝安教授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助力西部乡村振兴路径研究”课题组组长: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刘永红研究员
课题组成员:陈春燕 何 鹏 蒋 俊 许钰莎
宋 梅 汪 君 寇耀文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