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畜科院”)始终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省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精神,紧扣畜牧科研主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畜牧业科技创新,自主培育的“大恒799肉鸡配套系”成为我国首个实现自别雌雄的青脚麻羽优质肉鸡新品种,“川乡黑猪”打破国外种猪父本市场长期垄断,为全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强化政治引领,筑牢创新思想根基
省畜科院党委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建立“第一议题+专题研讨+实践调研”学习机制,依托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深化理论学习,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强化科研纪律与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科研环境。实行院领导联系研究所制度,每位院领导定点联系1-2个基层党支部,常态化参与组织生活;依托科研基地与周边红色教育基地构建“党建+科研”学习阵地,破解党建与科研“两张皮”问题。
夯实组织基础,激发创新内生动力
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依托内设机构和科研团队设立19个党支部,实现支部建在科研一线。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推行“业务骨干转党员、党员育成管理骨干”培养模式,科技人员中党员占比达84.77%,近三年累计培养党员高级职称专家12名,青年党员主导的知识产权成果占比70%,成为科技创新中坚力量。以党建带群建,开展“读习语・颂经典”、文体竞赛等活动,营造奋进氛围;强化统战工作,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与科研攻关,凝聚发展合力。
创新工作机制,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
院党委推动党建与科研“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搭建融合载体:联合地方政府、高校、企业共建“畜禽现代种业园”“天府农业科创园”,促进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整合会议室、实验室、科研基地等资源共建共用,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实效。围绕产业技术瓶颈,设立党员科研攻关岗、服务示范岗,实施“1+2”党员导师传帮带机制,由老党员结对指导青年党员提升综合能力。探索“定点帮扶+全域服务”模式,选派5名青年党员赴平昌县定点帮扶,依托科技特派团、“科技下乡万里行”等,组织科技人员深入50余个区县开展技术指导,为地方畜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党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