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种来源:川杂棉29是四川农科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以转基因抗虫核不育系抗A4为母本,优良丰产品系ZR16为恢复系配制的高产抗虫杂交组合,2004年在海南配制组合,经2005年、2006年所内比较试验筛选。2007-2008年参加四川省区试,2009年通过四川省生产试验和田间技术鉴定。2010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川审棉2010002。
二、特征特性:川杂棉29为中熟型,生育期125-130天,株高100-105cm,植株呈塔型,较疏朗,茎杆有稀绒毛,叶片中等偏大,叶色淡绿,透光性好,结铃性强,铃卵圆形,单铃重6.5-7.0克,衣分40.0-42.0%。
三、纤维品质:四川区试结果纤维上半部两年平均长度31.8mm,比强度31.4cN/Tex,马克隆值4.92,整齐度85.92%,纺纱均匀性指数156.0,纤维品质较优。
四、抗病虫性:2007-2008省区试鉴定,两年平均枯萎病病指6.11,黄萎病病指26.41,属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类型。 2007-2008年抗棉铃虫鉴定,蕾铃被害率2.01-4.54%,蕾铃被害比对照HG-BR-8减少80.62-91.19%,达抗/高抗棉铃虫水平;抗红铃虫鉴定,子害率2.67-3.53%,蕾铃被害比对照鄂棉18减少80.31-81.18%,达高抗红铃虫水平。
五、产量表现:
2007-2008参加四川省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籽棉238.62kg,皮棉95.99kg,白花皮棉81.51kg,分别为对照的124.51%、117.93%、122.33%。皮棉增产极显著;2009 年参加四川省棉花生产试验,籽棉亩产242.29kg,比对照增产20.34%,皮棉亩产94.72kg,比对照增产14.91%,白花皮棉亩产85.18kg,比对照增产16.34%。
六、栽培技术要点:川杂棉29的植株较高大,长势旺,后劲强,生产上以适当稀植较为适宜。密度每亩1600-2000株;丘陵岗地、中下等地力地块,密度每亩1800-2200株为宜,切忌密度过大,影响丰产性能的发挥;施肥注意N、P、K配合,川杂棉29具有长势旺,结铃性强、产量潜力高等特点,对各种养分的需求量较大,对钾肥更为敏感。建议亩施亩施纯氮量17-20公斤,底肥占50%,花肥占40%,保桃肥占10%;亩施纯磷(P2O5)12-18公斤,底肥占60%,花肥占40%;亩施纯钾(K2O)17-20公斤,底肥占60%,花肥占40%;前期注意防治红蜘蛛和蚜虫,后期注意防治蝽蟓等非鳞翅目害虫,根据田间棉、红铃虫发生情况决定农药防治时间,一般当百株卵量达50粒,或百株幼虫量达5头时,应及时用药剂防治。
七、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棉区种植。
联系人:岳福良 15388159418
单 位:四川省农科院经作所
地 址:四川简阳市建设西路,邮编:641400
E-mail:yuefl@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