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种来源
该品种是以转基因抗虫抗病核不育系GA18为母本、抗虫丰产新品系R206为父本,采用核不育“一系两用法”配制的F1杂交种。2005年冬季测配组合,2006-2007年进行新组合筛选评价试验,2008-2009年参加并通过四川省区试(区试代号SCH26),2011年通过四川省生产试验,2013年获得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证书编号:农基安证字(2013)第086号,转基因生物名称SCH26。2014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川审棉2014001。
2、特征特性
生育期132天,株高97.1cm,果枝13.0台,单株结铃25.1个,单铃籽棉重6.5g,衣分39.70%,衣指7.1g,籽指10.6g。植株塔型较高大,茎秆粗壮,生长稳健,无绒毛,叶片中等大,铃卵圆,结铃性强,整齐度较好,株形较松散。
3、抗病虫性
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区试鉴定,枯萎病病指6.82,黄萎病病指28.10。抗棉铃虫高抗红铃虫。区试鉴定,蕾铃被害率6.24%,比对照HG-BR-8减少73.44%;子害率分别为4.32%,比对照鄂棉18减少74.84%。
4、纤维品质
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1.9mm,比强度30.7cN/Tex,马克隆值4.4,纺纱均匀性指数161.2,纤维品质显著优于对照。
5、产量表现
2008-2009两年区试,平均亩产籽棉246.45kg,皮棉97.71kg,分别比对照增产10.76%、9.24%,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1年生产试验,亩产籽棉241.20kg、皮棉亩产100.58kg,分别比对照增产10.01%、12.74%,增产点率100%。
6、栽培要点
四川棉区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育苗,适时移栽。每亩种植1700-2000株,其它棉区据实际情况而定。施足底肥,重施花铃肥,多施有机肥,适当增施钾肥。依照“前轻后重、少量多次、逐级调控”的原则,合理施用缩节胺或助壮素。重点防治盲蝽、蚜虫、红蜘蛛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对棉铃虫和红铃虫进行监测防治。其他棉区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和田间实际生长情况进行栽培管理。
7、适宜种植地区
适宜四川省棉区种植,其他相似棉区可示范应用。
联系人:牟方生 13980079265
单 位:四川省农科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地 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华金大道三段159号,邮编:610300
E-mail: fshm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