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张雪 文/图
“我们前面展开一片阳光灿烂的旷野,高处是金色的树林,低处,河水闪闪发光。萋碧的冬麦田环绕着一个个寨子。”作家阿来在小说《尘埃落定》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农耕文化的描写。
那是20世纪上半叶的嘉绒藏族土司领地,也是如今的马尔康。
当脚木足乡党委书记高军在2021年首次踏入这片土地时,距离故事背景设定的年代过去近百年。然而,高山峡谷间,梭磨河依然闪闪发光,农耕文明依然在哺育着一个个村落,一切都在平静地延续。
流经马尔康主城区的梭磨河。
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三四年以后,默默无闻的孔龙村会逐步闯入全国种业人的视野中心——2024年4月,马尔康夏繁基地建成,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简称“省农科院”)为主的全国首批育种专家团队入驻;10个月后,孔龙遗址入选中国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15个月后,全国首届夏繁科学家大会在此召开……
直到如今,高军都觉得不可思议,“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而当我们将视野聚焦在“繁”字上,将“繁”字拆解为“每”“攵(pū)”“糸(mì)”三个部分,以这样的视角重新审视马尔康夏繁基地,就发现:其实早在5000多年前,孔龙村的土地里就已埋下了农耕文明的种子。
“糸(mì)”:穿越5000多年的种子
清晨的马尔康,隐匿在山雾之中。梭磨河从马尔康主城区向西奔腾20多公里,在热足与脚木足河汇合。若往南,则经白湾乡在可尔因与杜柯河交汇形成大金川河,最终成为大渡河干流。而沿着脚木足河上游往北约20公里,便是孔龙村。
几天前,600多位夏繁科学家来到孔龙村,助力夏繁高地建设。为了夏繁科学家大会的准时召开,四川省州市三级联动,用不可思议的“马尔康速度”,仅3个多月就在孔龙村建起了嘉绒农耕文化博览馆、实验大楼、专家大楼等天府夏繁现代种业园区配套设施。7月31日,为落实夏繁基地建设的种种细节,高军忙得不可开交。
孔龙村建起了新场镇。
新落成的嘉绒农耕文化博览馆有一个标志性建筑——8层种子塔。高军介绍了它的来头:“塔内有个镇塔之宝,是孔龙遗址中出土的碳化粟、黍等农作物种子,距今有5000多年哦!”
2023年,全国人大代表、时任省农科院副院长杨武云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在阿坝州打造“夏繁硅谷”的想法。当年5月,省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牟锦毅数次带队到马尔康为夏繁基地选址,开启了夏繁基地的建设历程。
也是在这一年,在夏繁基地定址于孔龙村后不久,为配合双江口水电站工程建设,2023年6月至2024年10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孔龙遗址展开考古发掘工作。该考古发现入围中国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2023年选址后,我们才知道这里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更加坚定了大家规划落实夏繁基地的信心。”省农科院副院长刘永红是夏繁基地建成的主要见证者和推动者,对于在孔龙遗址中寻找农耕文明的根,抱有极大兴趣。“遗址挖掘出来后,我们看到了新石器时代的陶罐等。特别是发现了后来证明为粟、黍等种子的遗存,很激动。”
夏繁基地隔离墙上,摆着一只孔龙遗址中出土的陶罐模型。
刘永红坦言,这让他们更有了责任和担当,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传承先民们开创的农耕文明中的精神,将夏繁基地打造为夏繁高地。孔龙村素有“神鸟降落的地方”的美誉。在夏繁科学家大会上,省农科院发布了夏繁科技联盟logo,其中心是一只鸟衔持种子的造型,创意正是来源于此。
“糸(mì)”在汉字中本义指细丝。《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细丝也”。在马尔康,随着夏繁基地的落成,从脚木足河东岸的孔龙遗址中出土的5000多年前的种子,正如一根根丝线,从古到今,从高山峡谷到广袤平原,串起绵延数千年的种质密码,串起四川乃至中国面向未来的夏繁育种链。
“每”:6大粮经作物,300多个新品系
夏繁是什么?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育种就是与时间赛跑。为加快小麦等喜凉的夏粮油作物品种更新换代,育种者往往在当地种植一代后,再将收获的种子拿到夏季冷凉的地方多种一代,就是“夏繁”加代,与“南繁”加代同理。
然而夏繁的固定场所并不好找。“首先要保证人活下来,其次能保证育种材料活下来。”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王汉中看来,专家对夏繁育种地的要求并不高。然而受限于气候、交通、食宿条件等,绝大多数夏繁育种地都差强人意。
马尔康所处的横断山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平均海拔3500米,具有高海拔、低纬度、雨热同季、日照充足的气候特点,夏季气温适宜,年均温度8.9℃,且水资源、土壤资源较为丰富,极其适宜粮油作物的夏季繁育种植。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就开始在马尔康等地开展云端之上的夏繁育种。
夏繁基地落成400多天以来,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为主的20余个专家团队不再“打游击”,而是扎根在孔龙村,在700亩的夏繁基地里,种下了小麦、玉米、油菜、冷季豆、马铃薯、饲草等300多个新品系。
夏繁基地俯视图。
“专家们种的很多新品种没见过,油菜花五颜六色的,吸引了很多外地人来看。”孔龙村村干部助理麦多基是返乡就业的大学生,她家里有7亩多地流转给了专家来夏繁育种,还保留了一些地,主要种小麦、玉米、青稞、土豆之类,充作口粮。
在高军看来,农作物种类丰富是孔龙村的自然和历史禀赋共同所致。孔龙村的气候、水土地条件比较好,非常适合农业生产,长期以来被称作马尔康的粮仓。数千年来,孔龙村适合种什么,当地村民都摸透了,“专家们种的和村民们种的农作物品类,八九不离十。”
“每”在甲骨文中的字形,上部是“屮”(草),下部是“母”,有“每种草木”之意,后引申为全体中的任何一个或一组。在农业语境里对应的内涵则是每种农作物。在马尔康夏繁基地,这片夏季 20℃ 左右的“天然空调房”庇护着数百种农作物安全繁育,正是这一意涵的体现。
“攵(pū)”:2500米海拔的水平面
“攵(pū)”,甲骨文像以手持杖或持鞭击打之形,本义为“轻轻地击打”,后在汉字中多有 “使…… 有秩序”“治理”“推动”等相关含义的衍生。在阿坝夏繁基地建设的情境下,科技力量就如同这只“持杖” 之手,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进行“击打”与变革,推动农业生产向更高效、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没想到这里也适合种植玉米,一株玉米有两个穗。”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玉米中心研究员卢有林第一次来马尔康。此前他特意查了纬度、气候,担心这里种不了玉米,没想到种得这么好,“可以在这里筛选耐寒、矮杆的玉米品种。”
玉米一株结双穗。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总经济师李宇飞对夏繁基地有着较高期待:一方面依托高海拔冷凉气候优势,繁殖保存青稞、油菜、燕麦、马铃薯、食用菌等川西特色种质资源,同步开展抗寒、抗旱等性状鉴定,筛选优异基因资源;另一方面,利用夏季光热条件开展青稞、玉米、马铃薯等作物育种,应用最新育种技术,建立“专家驻点+远程指导”机制,定向培育耐寒、高产、优质新品种。
夏繁基地已然建成,但在刘永红看来,万里长征才刚开头,夏繁高地才是最终的目标。
夏繁基地将把马尔康带向何处?马尔康市副市长牛培剑给出了清晰的答案,将依托天府夏繁现代种业园,构建起“一轴两园三区”的农旅融合发展格局,即以有机农业示范轴、天府夏繁现代种业园、松岗农畜(牧)林产品加工物流园、嘉绒农耕文化核心体验区、市域东部生态休闲游憩区、特色农牧观光区。
对于孔龙村而言,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随着2.5亿元夏繁基地专项资金注入(其中投入到孔龙村和美乡村建设的资金达到5000万元),孔龙村也迎来脱胎换骨的转变——环境整治、风貌提升、基础建设等全方位得到提升。“今年连接孔龙村与国道的省道220基本修通,大幅缩短了马尔康城区到孔龙村的距离,以前不堵车都要一个多小时,现在只要40分钟左右。”高军说。
在夏繁科学家大会举办前夕,麦多基和放暑假在家的妹妹俄色卓玛一起,利用村里在夏繁基地边上建起的小木屋,做起小买卖,经营当地的特色农产品,烧烤之类,迎接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7天时间就卖了1800元。”俄色卓玛高兴地说。
全国各地的育种专家们参观夏繁基地。
望着俯卧在夏繁基地旁急速流淌的脚木足河,高军想象着世界第一高坝双江口水电站二期蓄水后,这条对马尔康人意义特殊的河流的水平面海拔将达到2500米,“届时夏繁基地面前将是一个巨大的湖面,和南繁基地邻海有着异曲同工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