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研究所
水产所配合全省开展天然水域增殖放流活动
来源:所办公室发布单位:院水产所 发布时间:2010/11/4已阅览:7118次 分享到: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的扩大,导致四川天然水域污染加重,江河渔业过度捕捞,违法渔具及电、毒、炸鱼等违规行为的出现,特别是电站等水下工程作业,阻碍了鱼类的洄游通道,破坏了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使天然水域鱼类不能正常地繁衍生息,天然渔业资源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如果不迅速扭转这个局面,打击渔业违法行为,加强对水域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保护,及时开展天然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的增殖放流工作,四川天然渔业资源将面临衰竭的危险,渔业经济将难以为继。

为保护天然水域渔业资源,四川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开展了水生生物资源人工增殖放流工作,向天然水域放流鲢、鳙、鲤、鲫、草鱼等鱼种。通过十多年的增殖放流,渔政部门委托四川省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对增殖放流效果进行评估及资源调查,发现增殖放流后,在放流区域渔业资源量有所增加,鱼类种群结构和渔业生态环境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增殖放流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渔民捕获量也较往年有所增加。

2010年,根据财政部《关于拨付2010年转产和渔业资源波爱护补助资金的通知》(财农【2010107号)、农业部办公厅《关于下达2010年水生生物增殖放流项目工作任务的通知》(农办渔【201066号)和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0中央水生生物增殖放流项目资金的通知》(川财农【2010148号)精神,我省在长江、嘉陵江、沱江、雅砻江等多条河增殖放流活动,涉及39个县市,共流放流鱼苗4000余万尾,其中大宗淡水鱼类苗种3200余万尾。水产所作为四川省唯一省级水产科研单位,并结合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的工作,参与了宜宾市、广安市、绵阳市、内江市、凉山州等区域的放流活动,还积极参与其他增殖放流工作,如对大宗淡水鱼类放流苗种质量进行检验检疫、对增殖放流水域效果进行评估等。

11月初,四川省天然水域增殖放流活动仍在进行,我所将一如既往的配合四川省渔业主管部门,对我省本年度放流活动提供优质苗种和相关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