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本固源 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部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学术交流会暨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现场观摩会
金秋八月,稻粟飘香。8月19日,在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建所八十周年之际,农业部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学术交流会暨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现场观摩会在四川省德阳市举行。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院士,中国水稻所所长程式华研究员、科研处处长曹立勇研究员、副处长兼学科群秘书郑有川,德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雍兴文,四川省农科院院长李跃建、党委书记吕火明和副院长任光俊、王平、钟毅,四川省农业厅科教处副处长陈德全,四川省农科院科技处、合作处、产业处、研发中心及贵州、重庆、云南等西南稻区省级农科院水稻研究相关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代表,应邀出席会议。学科群综合实验室主任胡培松研究员,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院士、湖南农科院副院长邓华凤研究员等学科群学术委员会成员和17个学科群区域重点实验室、野外观测实验站的负责人和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
与会领导和专家冒着夏日的酷暑,一早来到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和东湖乡科研基地,观摩我所近十年来培育的代表水稻新品种、新材料和新研发的直播、机械化栽培及稻鱼综合种养技术示范现场。
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新品种示范基地,是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依托当地农业专合组织建立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是一种新型的示范推广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提高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水平;是带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又一新途径,也是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展示科研成果的平台和窗口。
现场参观结束后,在德阳市旌阳区蜀徽酒店会议室开展了农业部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学术交流会。四川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吕火明、学科群综合实验室主任胡培松、四川省农科院副院长任光俊,分别主持了开幕式、学科群工作交流与学术委员会会议、学术报告会。
德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雍兴文受德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委托作热情扬溢致辞,对应邀出席本次会议的领导、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建所八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为德阳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表示热烈祝贺和衷心感谢。
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所长蒋开锋作题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奋力推进‘创新繁荣幸福’水稻高粱研究所建设”发言。蒋所长回顾了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八十年的成长足迹和奋斗发展历程,分享了八十年的成功喜悦和经验,表达了水稻高粱所人献身农业科研事业的决心和信心,展望了中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和水稻高粱所美好的明天,诚挚地感谢为水稻高粱所事业发展付出心血的水稻高粱所老前辈、全体干部职工和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帮助水稻高粱所事业发展的各级组织、领导、专家。
四川省农业厅副处长陈德全、湖南农科院副院长邓华凤、中国水稻所所长程式华、沈阳农业大学院士陈温福、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院士分别作讲话。他们充分肯定了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八十年来致力于农业科技创新和生产转化等应用研究,为四川和全国的水稻、高粱等科研与生产做出的积极贡献,回顾了与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及老专家一起合作的美好时光和结下的深厚情谊,希望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不忘初心,奋发图强,砥砺前进,勇攀科技高峰,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征程中再创新的佳绩。
四川省农科院院长李跃建充分肯定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所八十年来为四川乃至全国农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所做出的积极贡献。要求水稻高粱所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总体部署,始终坚持以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满足国家农业经济发展需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在农业科技领域的显示度;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服务现代农业生产能力,尤其要在科技扶贫攻坚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主动融入现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战场,为实现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做出积极贡献,在农业现代化征程中谱写更加壮丽的新篇章。
农业部西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重点实验室主任郑家奎研究员,汇报了“十三五”以来实验室工作进展与今后工作计划。与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和专家,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新理念,国家创新驱动、五大发展理念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当前水稻遗传育种及粮食生产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的任务与工作方向等,开展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对西南学科群重点实验室工作进行了点评,充分肯定在种质资源创新、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与应用,并希望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凝练重点突破的优先方向,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立新功,做出更大贡献。随后,围绕水稻重要基因克隆及育种利用研究、杂交水稻再发展思考、水稻产业发展与品牌等相关主题,万建民院士、陈温福院士、程式华研究员、胡培松研究员、邓华凤研究员等分别作专题学术报告。
水稻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是水稻实现优质、高产和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生物技术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进一步促进了水稻新品种形成,加快了育种进度,是当前水稻育种创新的重要手段。此次会议,不仅是一次水稻育种学科群的高层次学术会议,更是一次树信心、固信念、转观念、强认识的会议。会议加强了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之间的广泛交流与协作,进一步提高了对当前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新形势和主导方向的认识,明确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五大发展理念等新要求,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中国水稻遗传育种研究方向和创新思路。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将不遗余力埋头创新,勤奋工作,勇担重任,再创佳绩,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精准扶贫脱贫,为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献礼。
(院水稻高粱所 王洪明供稿)
(与会领导和嘉宾在德阳孝泉新品种示范基地观摩)
(与会领导和嘉宾在德阳科研基地观摩)
四川农科院李跃建院长(右)与钟毅副院长(左)在德阳科研基地观摩
四川农科院党委吕火明书记(左)与水稻高粱所熊洪研究员(中)等专家在孝泉新品种示范基地观摩
四川农科院任光俊副院长(右)与嘉宾交流
与会领导和嘉宾在德阳孝泉新品种示范基地观摩
与会领导和嘉宾在德阳孝泉新品种示范基地观摩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院士(中)与四川农科院李跃建院长(左)、水稻高粱所蒋开锋所长(右)交流
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院士(右)听取水稻高粱所蒋开锋所长(左)介绍新品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