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粱研究所
关于进一步搞好我国粮食生产的几点建议
发布单位:院水稻高粱所 发布时间:2024/4/1已阅览:141次 分享到:

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目前全国各地正狠抓“吨粮田”建设,即每年每亩生产粮食1000公斤的生产技术推广。根据温光资源的科学测算,我国80%的耕地具有年产吨粮的生产潜力,而实际生产中实现吨粮的耕地占比却少之又少。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一、努力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与农民个体需求的有机统一

就国家战略而言,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必须尽可能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产水平,以增加粮食总产量。其主要途径是整治撂荒地和开展吨粮田建设。而农民个体追求是提高单位面积的生产收入,对提高单产水平的关心则不以为然。即国家战略需求与农民个体需求没有很好统一。如当前推广的“稻-稻-油”、“稻-再-油”等种植模式,每年增加种植一季油菜,虽然每亩实现生产粮食1000公斤的目标轻而易举,但油菜种植呈负效益,因此这种模式农民自觉发展的可能性为零,只有通过项目的大量资金补贴方可艰难推广。反之,“稻-渔”种养模式,在水稻产量仅500公斤/亩情况下,因水产品的每亩纯收入高达3000-8000元,以致2022年我国稻渔综合种养高达面积4295.56万亩。因此,只有提高粮食单产与增收有机结合,才能有效解决撂荒地整治和“吨粮田”建设问题。

二、高度重视粮食节本省力高产生产核心技术攻关

针对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老年劳动力数量少而弱、农资投入品价额逐年提高、种粮生产成本高的现状,急需加大开展节本增效高产省力技术创新,研发一次性施肥的技术与肥料产品,将传统一季作物需施肥2-4次减少1次性无人机施肥,从而减少施肥成本;开展全程或局部机械化技术攻关,平原区以大型机直播、机插秧、机收为主,丘陵区以中型、小型机为主并与人工操作相结合,大力发展再生稻、人工直播技术与稻田免耕技术。可减投人工投入2-5个/亩、节约生产成本200-600元/亩,最终实现粮食单位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以提高农民种粮的生产积极性。

三、着力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生产适用性差的问题

目前大量的撂荒地多为处于地理位置偏远、不能灌溉和农机化的生产条件,生产成本过高以致种粮亏损的状态。温光资源丰富的稻田,虽然有超过吨粮田的生产潜力,但在粮食生产的高产关键生育阶段,很难达到及时排灌的作用,以致其产量潜力不能充分发挥。目前我国已建成了较大面积的高标准农田,但其生产实用性差的问题从来就没有解决,主要问题有:稻田漏水、同一块田高差过大、排灌设施不配套或达不到生产要求、机械下田后作业难度仍然较大。因此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生产实用性差的问题,是搞好吨粮田建设并实现高产增收的重要保障。

四、强化推广农资直购与农产品直销的节本增收模式

在近十年商品粮单价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粮食种子、农资价格却不断上涨,严重压缩了种粮利润空间。丘陵区农民散户种粮面积占90%以上,规模化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农民散户的种子、农资基本是从中间商购买,据多年的调研结果,从中间商购买种子、农资成本,比厂家的批发价高出50元/亩以上。多渠道组织一定规模的种粮散户按农资厂家批发价直购,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将优质的粮食产品,以略高于原销售给中间商的批发价,直销给城镇居民,可实现“生产方”与“销售方”间的互利互惠。

(院水稻高粱所 徐富贤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