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德阳分院)1937年成立于四川泸州,2013年6月整体搬迁到德阳,2020年3月更改为现名,现隶属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十一五”全国百强农业科研所排名第80位,2023年四川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评价排名第4位。
我所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下属二级法人单位,主从事水稻、高粱、玉米、萝卜等作物基础与应用公益性研究;开展种质资源创新现利用、新品种培育、栽培与耕作、绿色防控等研究;开展酿酒生物技术、生产应急技术、智慧农业生产技术等未来技术研发;开展新产品研制、成果转化、国内外合作、技术培训咨询服务、产业发展规划与标准研究等工作。下设水稻改良研究中心、高粱研究中心、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经济作物研究中心等8个科研中心的5个管理服务机构。
我所现有职工284人,其中在职职工100人,离退休职工184人。在岗职工中,现有研究员9人(其中二级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25人,中级职称27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3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4人,另有30多人次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天府青城计划”“西部访问学者”、德阳市英才计划等国家、省、市人才奖励等荣誉,形成了科技创新、科技产业和管理服务三支人才队伍。
现有实验室4000余平方米,科研仪器价值2800多万元,是西南地区实验设备最齐全的农业科研机构之一,也是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四川泸州分中心、农业部西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超级稻原原种扩繁基地、农业部高粱原原种扩繁基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栽培岗位专家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高粱岗位专家的技术依托单位。在德阳旌阳区、泸州泸县、海南陵水、云南元江建有约600亩稳定的科研基地。
1978年以来,我所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励170多项。其中,“十五”以来,常年承担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40余项,先后获科技成果奖励160多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省级重大科技成果奖50余项;创制了水稻雄性不育K型新质源,实现了三系配套。创制了品香A、玉龙A、梦香A、回香A四大水稻不育系、恢复体系优良品系。先后选育并通过审定(登记)的水稻、酿酒高粱、鲜食玉米、萝卜、油菜新品种400多个次。其中,有6个杂交稻品种被农业部确定为超级稻品种,2022年首次以省委省政府命名的第七届“稻香杯”优质稻米评选5个特等奖中占有3个。蜀萝11号成为省内自主选育的第一个加工鲜食兼用型圆白萝卜品种,CR川冠1号成为省内自育的第一个高抗萝卜根肿病品种,酿酒专用水稻品种选育实现“零突破”。另有品香优秱珍、宜优1611、玉龙优1611等水稻新品种被遴选为四川省主要粮油作物当家品种、农业主导品种、重大推广品种等。先后获品种权保护授权49项,获得专利授权36项。杂交中稻——再生稻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四川丘陵区油菜后高粱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等5项技术先后被列为农业部、四川省主推技术。品香优秱珍、CR川冠1号遴选为2024年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产品。累计发表科技论文1100余篇,编撰出版专著21部。
建所以来,我们始终秉承“严谨务实、协力创新”之精神,以“科技惠及桑梓”为办所宗旨,紧紧围绕“四川第一,西南领先,全国一流”的奋斗目标,“立足四川,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累计推广自有科技成果、新技术10亿亩以上,在长江上中游掀起了“金色风暴”和“红色风暴”,产生社会经济效益200亿元以上,为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农业科技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