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粱研究所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德阳分院)简介
发布单位:院水稻高粱所 发布时间:2024/6/5已阅览:3860次 分享到: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德阳分院)成立于1937年,经历了抗日硝烟的熏染,五星红旗的辉映,科学春天的沐浴,市场经济的磨练,自主创新的召唤,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为全国百强农业科研机构(“十一五”全国科研单位排名80位)。

现主要开展水稻、高粱、萝卜和鲜食玉米基础与应用公益性研究;种质资源评价创新与利用、新品种培育、栽培与耕作、绿色防控等研究;酿酒生物技术、生产应急技术、智慧农业生产等未来技术研发;新品种研制、成果转化、国内外合作、技术培训咨询服务、产业发展规划与标准研究等工作。

现是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四川泸州分中心、国家高粱改良中心四川分中心、农业部西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超级稻原原种扩繁基地、农业部高粱原原种扩繁基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栽培岗位专家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高粱岗位专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天府种业实验室(省部共建,德阳)、“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德阳市重点实验室”的技术依托单位。现有实验室4000余平方米,科研仪器3000余万元,是西南地区实验设备最齐全的农业科研机构之一。分别在德阳、泸县和海南建有试验基地600余亩。优良的科研平台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支撑。

现设有水稻改良中心、高粱研究中心、经济作物研究中心、应用微生物与食品加工研究中心、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现代生产技术研究中心、植物保护研究中心、测试技术研究中心8个科研机构。

现有职工290人,其中在岗职工100人,内退职工5人,离退休职工185人。在岗职工中,现有研究员12人(其中二级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27人,中级职称26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4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5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4人。

1978年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励170多项。其中,“十五”以来,承担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育种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育种攻关、重大专项等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5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省级重大科技成果奖50余项;育成并通过审定的水稻、高粱、玉米、蔬菜新品种400多个次, 其中以“品香优秱珍”、“品香优美珍”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有近20个水稻品种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四川省主导(主推)品种,有8个杂交稻品种被农业部确定为超级稻品种,“宜优1611”等4个杂交水稻新品种获四川省“稻香杯”特等奖。近10项技术被确定为农业部和四川省主推技术。先后获品种权保护授权 64项,获得专利授权35项。累计发表科技论文1200余篇,编撰出版有关水稻、高粱专著17部。

建所以来,始终秉承“严谨务实 协力创新”精神,以“服务三农、惠及桑梓”为办所宗旨,紧紧围绕“四川第一,西南领先,全国一流”的长远奋斗目标,“立足四川,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持续探索和创新转化合作模式,以“院所+政府+企业+大户+”,搭建平台,拓宽技术服务渠道,借助示范基地展示,推进所地所企和科研院所与高校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常年与20多个地方政府科技与农业机构、30多家种业酒业企业和国内农业科研单位、高校保持紧密合作,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培训,以及在罗江、梓潼国家种业基地、德阳专用稻生产基地及产业链集群、高标准园区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服务于“三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累计推广自有科技成果、新技术10亿亩以上,在长江上中游掀起了“金色风暴”和“红色风暴”,产生社会经济效益200亿元以上,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农民的增收,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