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孜州九龙县,当地农户祖祖辈辈种植的用于制作糌粑的苋科作物天须,近年来出现了由自用向产业化发展的态势。
针对此,今年以来在当地实施的一项科研项目,有望实现省级层面对天须这一品种的认定,从而提高天须的知名度,拓展市场销路,加快产业化步伐。
从自食到初涉产业化
9月18日,在九龙县三岩龙乡白杨坪村的一间水磨房,一批炒熟的天须籽粒正在这里碾磨成粉,满屋生香。
据王庆鹏介绍,自2021年合作社成立之后,才由合作社以8元/斤的价格收购农户的天须原料,加工成天须粉后以20-25元/斤的价格销往县内外市场。同时,合作社还以天须为原料开发出了浓香型、清香型的天须白酒,首批2万斤自今年以来已推向市场,市场售价分别达380元/瓶、180元/瓶,在全县率先开启了天须的产业化发展。
“天须耐干旱和瘠薄,且全身都是宝,芽苗可作蔬菜食用,籽粒可做糌粑以及开发成成天须挂面等加工产品,茎秆和枝叶可当饲料。2021年,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天须具有一定营养价值和市场发展空间,就谋划将天须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三岩龙乡乡长李清昊说,“2023年以来,我们累计向县上争取到950万元项目资金,硬化产业道路、修建灌溉设施,已建5个产业基地,全乡通过净作以及在玉米地套作,天须种植面积已达1500亩。同时,我们把一处闲置学校改扩建为天须加工厂,租赁给合作社,3个村集体每年可收租金3万-4万元,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从认定品种起步 助力产业发展
据九龙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正高级农艺师杨永建介绍,在九龙县,天须从海拔1400米的雅砻江畔到海拔2400米的乡镇皆可种植,种植面积达8000至1万亩,天须在过去主要是农牧民种来自食自用,近年来在三岩龙乡才开始初步产业化发展。但是,目前全县还没有对天须产业形成一个整体的规划布局。
“天须在世界各地广有种植,但知晓的消费者并不多。它是苋科作物,似谷非谷,即通常所说的假谷物,可当杂粮食用。而且,它的蛋白质含量高、微量元素丰富并且含量高,延缓衰老的黄酮类化合物以及膳食纤维含量也比较高,适合开发成健康营养食品、产业化发展。”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作物诱变育种研究中心主任蒋云说,“去年开始,为了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我们课题组开展高原苋科作物高效种植合作示范项目,从全国各地收集天须种子,并于去年9月在三岩龙乡开展调研,发现这里红籽粒的天须非常有特色,但是长势不整齐、纯度不高,而黑籽粒的天须也存在纯度不够的问题。”
于是,从今年4月开始,蒋云团队在三岩龙乡白杨坪村,收集当地的天须种子开展为期两年的天须多点品比试验,共分为12个小区、试验面积300余平方米。
据蒋云介绍,其目的就是要帮助当地的天须品种在省上得到认定,成为有名号的可在同样生态适宜区可得到推广的品种,从而有利于九龙天须的宣传推广和市场销路的打开,助力产业化发展。
“我们打算把他们有特色的红籽粒天须认定为一个品种,但其长势的整齐度要好、品种的纯度要高。”蒋云说,目前,小区试验通过去除杂色籽粒和单株提纯等措施进行初步提纯,使红籽粒和黑籽粒天须的纯度都比原来大幅提高,到明年区试结束,有望达到品种认定要求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苏杭
新闻链接:
https://cbgc.scol.com.cn/news/6755254?from=androidapp&app_id=cbgc&localTimeStamp=1758195373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