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
农业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21/1/5已阅览:6214次 分享到:

一、中心简介

本中心成立于2017年,是农业区域发展学科(院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部门。本中心面向四川现代农业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特色产业同质化、产村融合不足等区域问题,以农业区域发生演变规律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区域、微观村域两个视角,围绕区域功能、区域布局、区域动力、区域调控等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为我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振兴的规划决策,政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本中心现有科研人员7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2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院首席科学家1名,院领域科学家1名,院青年领军人才1名。

本中心先后主持或参与了省部级课题9项,院(市)级课题20余项,地方政府(部门)委托项目40余项。先后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省)行业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在《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农业技术经济》《农业现代化研究》《农村经济》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积极参与全省农业决策咨询工作,为省政府以及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省统计局等职能部门提供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决策支持工作,提交的多份政策建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

二、主要研究领域

一是农业区域功能与格局。主要研究农业多功能性、农业区域分工与区划,区域专业化与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区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问题。

二是农业区域布局与调控。主要研究农业最佳区位选择与区位结构变动、区域比较优势与种养业区域布局、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布局与建设等问题。

三是农业区域机制与模拟。主要研究农业区域形成与发展、农业区域增长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农业区域增长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机制等问题。模拟分析开放条件下的四川省农业优势区、产业带发展的新格局及其过程。

四是农业区域调控与协同。主要研究农业区域合作、区域协调与区域政策,区域农业发展与环境协调,区域农业开发与综合治理等问题。

三、近期重点

以川茶川果产业为典型代表,以作物品质为切入点,开展产业区域发生演变规律研究,着力解决川茶川果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同质化、产村融合不足等问题,推动我省特色作物发展向质量型转变。主要开展以下基础研究:

专项1:特色作物格局空间演化过程研究。从宏观区域、微观村域两个视角,研究川茶川果生产空间的时空格局、结构演化,定量解析“自然-人文”关键因素对区域宏观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选择典型专业村,剖析专业村成长的影响因素以及形成和演化机理,提出专业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专项2:特色作物品质区划研究。建设长期定位监测点,监测鉴定特色作物外形、果重、硬度等外部品质,以及可溶性固形物、VC、茶多酚等内在品质,构建“关键环境因子-品质”评价模型。利用Maxent模型构建作物品质与关键环境因子的关系模型;进行特色作物品质区划研究及分区分级验证。

专项3:生产空间调控技术应用研究。基于作物品质区划,利用ArcGIS、Orcale数据库、SQL等技术,建立作物空间调控模拟模型;开展不同场景下特色作物模拟预测研究,推动形成产业新格局。

专项4:川茶川果产业竞争力研究。测度评价川茶川果特色优势农业区域比较优势,并从区域宏观分析其国内外竞争力,提出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主  任:陈春燕

副主任:刘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