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交流水稻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发生动态,推动其绿色防控技术创新与推广,院植保所协助吉林农业大学于2025年7月5日在四川召开“稻田福寿螺成灾机制研讨及源头治理技术示范会”。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资源保护处黄宏坤处长,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害防治处刘慧副处长,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胡振祥二级调研员,四川省农业生态资源保护中心马菊红副主任和陈柏桦高级农艺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专家走进广汉市金鱼镇示范田现场观摩,会议由彭云良研究员主持。
广汉金鱼镇白鹤村曾是福寿螺的“重灾区”,沟渠、田边、稻苗上,它们的身影随处可见,尤以刚移栽不久的秧苗受福寿螺啃食最为严重。今年5月底,在白鹤村稻田秧苗尚未栽插、首次灌溉进水时,吉林农业大学专家就与院植保所合作,在沟渠内全过程持续“滴”入茶皂素生物制剂,并在沟渠的多个关键节点设置拦截网,全方位阻截福寿螺及其卵块,示范面积达80亩。近一个半月过去,5日上午示范现场调查发现,采用传统防控方式的水稻田,沟渠内卵块较多,稻田缺苗、长势不齐,部分秧苗被虫卵附着;而使用新方法生物制剂防控的水稻田中,稻苗长势较为整齐,沟渠和稻田中福寿螺及卵块很少,防控效果显著。从效果来看,防治后每10米沟渠福寿螺平均卵块降至4.34个,每平方米田块活螺控制在2.81头、卵块1.63个;而作为对照组的传统防控田块,每10米沟渠福寿螺卵块达9.7个,每平方米田块活螺6.21头、卵块7.88个。
5日下午研讨会上,吉林农业大学副校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岗位科学家孙文献教授详细介绍了“国内福寿螺研究现状与防控初探”,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岗位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外来物种与生态安全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顾党恩研究员从宏观生态方面介绍了“福寿螺入侵趋势及防控对策”并展开了讨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刘聪辉副研究员从分子生态方面给大家介绍了“福寿螺的组学入侵机制和新型防控技术”。
在研讨会上,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资源保护处处长黄宏坤指出,近年来福寿螺作为外来入侵物种,对水稻的危害尤为严重,主要危害水稻秧苗、幼苗等,被国家列入《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曾作为食用螺经济动物引入我国广东,目前,福寿螺在我国广泛入侵,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流域及其南部地区,但其分布范围正在逐渐向北扩张,在山东、河南也发现其踪影。福寿螺防控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需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投入,方可取得实效。本次福寿螺治理技术示范与研讨会聚焦于福寿螺精准防控,可为全国稻区福寿螺的系统性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害防治处刘慧副处长指出,抓好病虫害绿色防控,从“虫口夺粮”,是稳产、增产、高产的重要保障,采用绿色防控措施也是农药减量的关键举措。2024年全国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7.7%,进步很大但压力也很大。以福寿螺为例,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后,国家高度重视,近年来问题愈发严重。示范会推广的福寿螺绿色防控技术方式值得借鉴,希望以此为契机,探索更多高效、低成本的绿色防控 方法,加强福寿螺防控技术研发和试验示范,分区域形成可推广的模式。
(院植保所 于文娟、彭云良撰稿 罗曦校对 温静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