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院植保所王磊博士和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自然博物馆窦亮馆员领衔的技术团队以及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联合开展的成都市蝶类物种多样性调查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截止2024年12月成都市的蝶类物种总数达到230种,隶属于5科106属,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喙凤蝶Teinopalpus imperialis、金裳凤蝶Troides aeacus、三尾凤蝶Bhutanitis thaidina。本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四川农业科技》上(成都市蝶类名录及保护策略研究 (scnykj.cn))。
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青藏高原东缘,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南面与眉山市相连,西南与雅安市、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成都市最高峰大邑县大雪塘(海拔5364m)至简阳界牌村沱江边(海拔359m),海拔落差达5005m,巨大的海拔差为蝶类多样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然而至今成都市境内的蝶类资料甚少。
2024年以来,团队对成都市11个生物多样性较高的行政区设置了20条蝶类调查样线,共调查到5科98种蝴蝶,分别为凤蝶科15种、粉蝶科10种、蛱蝶科47种、灰蝶科17种、弄蝶科9种;结合已发表的文献资料统计到成都市蝶类共230种。然而2025年团队对成都市蝴蝶的跟进调查过程中又发现了此前尚无记录的欧洲粉蝶 Pieris brassicae、睇暮眼蝶 Melanitis phedima,可见随着团队的持续监测,未来成都市仍会有蝴蝶新分布以及新种的发现。
除此之外,本研究团队结合成都市蝶类调查结果提出以下保护建议:
1.保护自然栖息地,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2.优化城市公园的植被管理:成都作为全国知名的公园城市,在公园建设中应适度增加昆虫寄主植物和蜜源植物的占比,为蝶类及其它昆虫提供食物。与此同时,园林管理避免过度修剪和过度使用农药,防止蝶类幼虫被完全消杀。
3.修复退化栖息地: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治理污染等措施,改善栖息地的环境质量,使其重新成为蝶类适宜的生存空间。
4.建立监测体系:推广监测app鼓励公众自发记录和监测蝶类。组织专业人员和志愿者,建立蝶类监测网络,定期对成都市蝶类的种类、数量、分布等进行监测,及时掌握成都市蝶类种群的动态变化,为其保护措施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院植保所 王磊撰稿 郑孟秋校对 温静审核)





